院士风采

陈桢

  陈桢18942月—195711月)江苏邘江人。1918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林科。1919年考取清华大学专科,公费赴美留学。1921年夏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,后师从著名遗传学家摩尔根(T.H.Morgan)教授专攻遗传学。1922年回国。任南京东南大学农学院动物学系教授,并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。1925年兼任中华教育基金会科学教授,后任东南大学动物学系教授,系主任。19279月任北平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。19288月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。自1929-1937年,任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。其间曾赴欧洲考察。“七七”事变后随清华到长沙任教。1938年回到北平,拒绝日方逼诱,携家人由天津乘船经香港转至昆明,任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教授。1940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第二届评议员。1943年当选为中国动物学会会长。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北平,仍任清华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。1947年被聘为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通讯研究员、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中国委员会第一届委员。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及北平研究院学术会议委员。1949年北平解放后,他谢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聘请他去美国工作的邀请,继续任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。1950年,应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的聘请,出任中国科学院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。1952年因高校院系调整,转入北京大学生物系,任动物学教授。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主任,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图谱编委会主任。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生物地学部)。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。 

  在动物遗传学的研究中,他首次证明鱼类的孟德尔式遗传。选用金鱼作为实验材料,研究金鱼形态及变异、与鲫鱼杂交、金鱼胚胎在不同环境中发育等,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金鱼起源于野生鲫鱼,而且在由鲫鱼形成金鱼各品种的过程中,杂交和选择具有重要作用,于1925年发表著名论文“金鱼外形的变化”。1928年发表论文“透明和五花,一例金鱼的孟德尔遗传”,用充分的杂交数据证明透明鳞决定于纯合的突变基因型,正常鳞决定于纯合的隐性基因型,五花鱼则有杂合的基因型,这是在鱼类第一个典型的“不完全显性遗传”实例。该论文的发表震动当时的生物界。他用蓝色金鱼和紫色金鱼杂交,获得一个新的、不分离的兰棕色金鱼品种,为金鱼遗传育种开辟了杂交和选择的新途径,证明金鱼体色的兰色决定于一对纯合的隐性基因,棕色决定于四对独立的纯合隐性基因,并于1934年发表论文“金鱼兰色和紫色的遗传”。 

  在上世纪50年代初,陈桢就对我国的生物学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。1954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委员会专业委员。他的治史特点是实事求是地对待我国的科学遗产,并将中国生物学史分为秦以前、汉至明、明末至解放前和解放后四个时期,并以丰富的史料论证自三千年前到16世纪,我国的生物科学领先于西方,只是在近300年的封建统治和闭关自守才导致科学的落后。1954年还在《动物学报》上发表论文“金鱼家化史与品种形成的因素”,以确凿的资料证明金鱼起源于中国,以丰富的实验数据和历史文献,论述了金鱼品种形成的历史,为我国生物学史的研究开创了新途径。 

    陈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工作,几十年以来,培养了许多动物学和遗传学方面的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