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glish鸟类生态研究组 |  动物所
  
  
  
  
  
  
保护区概况

 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1983年建立,地处甘肃省康乐、临潭、卓尼三县交界地区。保护区东以洮河为界,而洮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,它向北汇入黄河上游,保护区内连绵不断的森林对洮河有着重要的水源涵养作用。保护区的北部以冶木峡为界,西南两面分别与洮河林业局所属的冶力关、羊沙林场相邻。莲花山的气候属于大陆性气候,受季风的影响,雨量最大的季节是7月份,年平均气温在5.1-6.0℃之间,最低和最高气温可达-27.1℃ 和34.0℃,年降雨量平均约为650mm。

莲花山的村庄边围绕着农田
Fields surrround the small villages within the reserve

  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9.3%,其主要保护目标亦是当地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。保护区总面积11691公顷,核心区3506公顷,占全区面积的30%;缓冲区和实验区分别占全区面积的28.3%和41.7%。

  在甘肃地貌区划中,莲花山属陇南山地与陇西黄土高原过渡带,主要地貌类型包括构造侵蚀地貌和河谷阶地地貌。在大地构造上,莲花山位于祁连褶皱系与秦岭地槽褶皱系之间的秦祁中间隆起带,属于秦岭山脉的西段。保护区内地表水、地下水资源丰富,水流量较大的河流包括洮河、冶木河、八度河、磨沟河、黑牛河、安藏沟河等28条,水源(泉)62个,均有泉水涌出。保护区的水资源对增加黄河水量,改善黄河水质,促进黄河流域的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
从去莲花山顶峰的路上能够看见保护区的核心区
Autumn colours in the forest-view from the trail to the summit

  保护区主峰莲花山海拨3578米,是当地神圣的宗教胜地。在石灰岩的山体上修建了精美的庙宇和佛雕, 朝圣者可以顺着台阶一直走到山顶。从海拔2000多米的洮河岸边,到莲花山顶峰,相对高差达到1500米。保护区具有明显的森林植被垂直带,随着海拔的变化,由下至上分别是农田灌丛带、落叶阔叶林带、针阔混交林带、针叶林带和灌丛草甸带,包罗了从温带到寒温带的典型自然景观。保护区的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阴坡,由云杉(Picea asperata, P. purpurea,P. wilsonii)、冷杉(Abies fargesii, A. faxoniana, A. sutchenensis)、柳树(Salix spp.)和糙皮桦(Betula utilis)等树种组成,地表植物丰富多样,苔藓密布,林中灌丛较密,包括柳、箭竹(Sinarundinaria nitida)和忍冬(Lonicera spp.)等。阳坡主要是草地和由柳、小檗(Berberis spp.)和中国沙棘(Hippophae rhamnoides ssp. sinensis)等组成的灌丛。保护区还有大约2000公顷是人工林,而且每年新种植大约160公顷,主要种植树种为耐旱的油松(Pinus tabulaeformis)和本地的云杉和冷杉。

10月,莲花山的顶峰已被白雪笼罩
Lianhuashan in October-early snow covers the highest peaks

  保护区位于六个动物地理亚区的过渡地带,包括东部的黄土高原亚区、西北的蒙新东部草原亚区、西面的青海藏南亚区以及北面的西部荒漠亚区,南部主要是西南山地亚区和西部山地高原亚区。保护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,野生动物资源丰富。

夏天,在保护区边缘放牧着牦牛
Grazing yaks in the reserve-a typical situation in summer

  至2000年,大约有10,000名居民生活在保护区内的13个村庄里,另有牲畜8350头,主要包括绵羊、牦牛等。当地村民以农业为主,人工开垦的梯田一直延伸到山坡的顶部,被篱笆隔离的小块田地围绕着村庄,结合黄土砌成的农舍,成为典型的乡村景观。由于生活较为贫困,当地村民经常上山放牧、砍柴、割竹子、捡拾蘑菇、挖药材等,研究早期还时常出现偷砍偷伐现象,因而对保护区内的森林资源及野生动物构成很大压力。为了保护莲花山的森林资源,保护区管理局在区内设立了沙河滩、八度、磨沟、阴古、上东山等保护站和保护点,大约80名工作人员巡护山林,为保护自然资源、减轻违法偷猎偷伐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海拔2200米左右的山身庙村
An old typical village, Shanshenmiao, at 2200m in the reserve

 

  

 
© 2010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
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 鸟类生态学研究组